基于R/S的中国碳排放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11
|
作者
张子龙
刘竹
陈兴鹏
鹿晨昱
薛冰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4]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演变趋势; Hurst指数; 空间差异;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3.08.005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R/S分析方法,通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Hurst指数和分维值D,分析了各地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Hurst指数的分布情况,划分了不同的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的总量和强度演变趋势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些省区占到75.86%,但排放强度降低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的地区也占到了64%,这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20%—40%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的持久性普遍大于排放强度降低趋势的持久性,再加上我国仍有部分省区的碳排放降低趋势的持续性较弱,甚至有些省区的强度降低趋势出现了反持续性,这说明碳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刘竹
    耿涌
    薛冰
    付加锋
    唐笑飞
    [J].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 620 - 625
  •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 . 2009
  • [3] Youguo Zhang.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ources of decarbon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2–2006[J]. 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9 (8)
  • [4] 中国省际碳排放差异与碳减排目标实现——基于碳洛伦兹曲线的分析
    杨俊
    王佳
    张宗益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8) : 2016 - 2023
  • [5] 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2007
  • [6] Michael R R,Gregg M,Philippe C,et al.Global and regionaldrivers of accelerating CO2emi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07
  • [7] 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分析
    吴开亚
    何彩虹
    王桂新
    张浩
    [J]. 经济地理, 2012, 32 (11) : 45 - 51
  • [8]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s in India
    Pachauri, S
    Spreng, D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06) : 511 - 523
  • [9] 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
    王铮
    朱永彬
    刘昌新
    马晓哲
    [J].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 1559 - 1568
  • [10]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
    刘强
    刘嘉麒
    贺怀宇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4) : 453 -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