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

被引:45
|
作者
王铮 [1 ,2 ]
朱永彬 [2 ]
刘昌新 [1 ,3 ]
马晓哲 [2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不详
关键词
能源消费; 水泥生产; 森林碳汇; 净排放;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从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森林碳汇3个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估计。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是在能源—经济框架下利用经济动力学模型对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下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到的,同时考虑了能源结构的演化及不同能源品种在碳排放系数上存在的差异;水泥生产碳排放则是在对水泥产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认为水泥产量与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城市化进程遵循"S曲线"发展规律;森林碳汇是通过引入CO2FIX模型,分别对原有森林与新增可造林的固碳能力进行估算,最终合成了中国未来的净碳排放曲线。结果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在2031年达到高峰,为2637MtC,对应的人均GDP低于OECD国家的实证经验;人均排放高峰出现在2030年,为1.73tC/人,远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2006年水平;水泥生产碳排放增长放缓,2050年控制在254MtC左右,占工业总排放的12%;森林碳汇至2050年可累计吸收6806.2MtC,年吸收量逐渐下降;净排放也于2033年达到峰值,为2748MtC。
引用
收藏
页码:1559 / 15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吕劲文
    乐群
    王铮
    张国君
    [J]. 生态学报, 2010, 30 (08) : 2188 - 2196
  • [2]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丁仲礼
    段晓男
    葛全胜
    张志强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8) : 1009 - 1027
  • [3]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朱永彬
    王铮
    庞丽
    王丽娟
    邹秀萍
    [J].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 935 - 944
  • [4] 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
    何介南
    康文星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05) : 52 - 58
  • [5] 水泥生产工艺计算手册[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王君伟, 2001
  • [6]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China 2007: Inventory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J] . G.Q. Chen,Bo Zhang.Energy Policy . 2010 (10)
  • [7] Urban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Dhakal, Shobhakar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11) : 4208 - 4219
  • [8]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 2 emissions from 1980 to 2030[J] . Dabo Guan,Klaus Hubacek,Christopher L. Weber,Glen P. Peters,David M. Reiner.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08 (4)
  • [9] Forecasting the path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using province-level information
    Auffhammer, Maximilian
    Carson, Richard 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 55 (03) : 229 - 247
  • [10]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Li, You
    Hewitt, C. N.
    [J]. ENERGY POLICY, 2008, 36 (06) : 1907 -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