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夏季强干、湿事件降水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再分析

被引:32
|
作者
蔡英 [1 ]
宋敏红 [1 ]
钱正安 [1 ,2 ]
吴统文 [3 ]
栾晨 [1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4] 黑龙江省气象局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强干、湿事件; 干、湿环流型; 聚类分析; 水汽输送通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事件,再进行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西北干旱区各地的干、湿环流研究共识多,进展快;而水汽输送分析依旧众说纷纭。(2)过去的水汽输送分析联系降水环流不够;针对西北干旱区降水特点不够;还应加进数值模拟等分析手段。(3)在本文诊断分析和先前数值模拟基础上,指出西北内陆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南沿海一带,它借助西行台风、西伸了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柴达木低压等多个天气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急流、西侧南风低空急流及河西偏东风等三支气流的次第密切配合,首先,水汽被输送到四川盆地;接着,被北输到西北区东部;继而,再被接力西输到河西走廊及南疆盆地东部。谓之"三支气流+两个中转站的三棒接力"式水汽输送模型。它是夏季输向西北内陆旱区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
引用
收藏
页码:597 / 61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 [11] 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与预测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谢金南主编, 2000
  • [12] 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史辅成等主编, 1997
  • [13] 西北暴雨[M]. 气象出版社 , 《西北暴雨》编写组编写, 1992
  • [14] 新疆气候[M]. 气象出版社 , 李江风主编, 1991
  • [15] 新疆降水概论[M]. 气象出版社 , 张家宝,邓子风主编, 1987
  • [16] 中国之暴雨[M]. 科学出版社 , 陶诗言 著, 1980
  • [17]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
  • [18]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1, (04) : 444 - 454
  • [19] 青藏高原东北侧伏旱环流强迫场的数值研究
    贾效忠
    曹晓霞
    李栋梁
    [J]. 高原气象, 2001, (01) : 52 - 57
  • [20]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钱正安
    吴统文
    宋敏红
    马晓波
    蔡英
    梁潇云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1) : 28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