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59
作者
王义遒
机构
[1] 北京大学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 通才; 专才;
D O I
10.19355/j.cnki.1671-9468.2009.03.0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同时展开,两者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别?应当如何对待?本文在对这两种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名正言顺"的角度,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的名称都是不合适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的,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的运行方式。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通的。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与养成教育共同构筑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作者提出了包含通识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图,并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了多样化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11+191 +19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2]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J].
周远清 .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5) :9-10
[3]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 [J].
杨叔子 ;
余东升 .
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3) :3-7
[4]   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 [J].
檀钊 .
高校教育管理, 2007, (04) :52-55
[5]   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 [J].
甘阳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6
[6]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J].
陈智 .
教育研究, 2007, (03) :87-91
[7]   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 [J].
刘素婷 .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121-122
[8]   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J].
陈向明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71-85+190
[9]  
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 王义遒.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  
通识教育[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庞海芍,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