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

被引:123
作者
劳东燕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数据; 数据权利; 数据滥用; 虚拟财产; 《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4 ;
摘要
个人数据上汇集多方主体的不同性质的权益,它不同于一般的私权物品,也不宜作为公共用品。依据个人数据在不同场景中所涉权益的性质,我国刑法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共有四种模式,即经济秩序保护模式、人格权保护模式、物权保护模式与公共秩序保护模式。考察刑法对个人数据的保护,不足之处在于:对数据滥用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规制;有些罪名的适用无法准确揭示相应行为的不法本质;犯罪化不足与犯罪化过度的问题并存;对数据主体权益的保障显得不足。就刑法保护框架的合理化而言,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观念性的转变。个人数据虽具有财产或经济属性的面向,但不应归入财物或知识产权的范畴;虚拟财产不具备财物的特性,不应在一般意义上作为传统财产犯罪的对象。有必要从立法论与解释论两个层面,对我国刑法对个人数据的四种保护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5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浙甬知初字第40号 .
[22]   “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与刑法保护思路 [J].
于志刚 .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10) :4-14+155
[23]   虚拟财产犯罪的教义学展开 [J].
徐凌波 .
法学家, 2017, (04) :44-57+176
[24]   传统犯罪网络化: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 [J].
梁根林 .
法学, 2017, (02) :3-13
[25]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 [J].
梅夏英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9) :164-183+209
[26]   大数据技术下个人数据信息私权保护论批判 [J].
吴伟光 .
政治与法律, 2016, (07) :116-132
[27]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28]   《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J].
胡云腾 ;
周加海 ;
周海洋 .
人民司法, 2014, (15) :18-25
[30]   全国首例盗卖QQ号码案 [J].
杨洪涛 ;
徐强 .
中国审判, 2006, (0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