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哲学基础

被引:13
作者
邓敏杰
张一春
李艺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儿童; 数字原住民; 生活世界; 人技关系; 历史性; 具身性; 认识发展;
D O I
10.13811/j.cnki.eer.2019.09.003
中图分类号
G610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5 ;
摘要
"数字原住民"是数字时代对儿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取向。准确把握数字原住民概念的内涵,就需要对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及儿童成长过程等进行深入考察。文章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伊德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相关论述可以作为认识数字原住民的重要参考;数字原住民也有其自身成长阶段,皮亚杰描述的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为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得到,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属性源自其丰富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及面对信息技术这一"原生物"的潜在具身性;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因,可以从认识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三个时期进行剖析。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数字技术对个体的影响[J]. 李宜霖,周宗奎,牛更枫.心理科学进展. 2017(10)
[2]   论教育中技术的生存历程及其发展指向——基于人技关系的分析与刻画 [J].
叶晓玲 ;
李艺 .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 (02) :19-25+52
[3]   论科学教育发生的哲学基础 [J].
颜士刚 ;
李艺 .
基础教育, 2016, 13 (05) :14-21
[4]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J].
刘要悟 ;
柴楠 .
教育研究, 2015, 36 (02) :102-109
[5]   数字悟性:基于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初探 [J].
赵宇翔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40 (06) :43-54
[6]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J].
曹培杰 ;
余胜泉 .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33 (04) :21-27
[7]   唯我与共生——新现象学对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新探索 [J].
庞学铨 ;
冯芳 .
哲学分析, 2011, 2 (06) :21-41+192
[8]   胡塞尔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逻辑——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 [J].
胡刘 .
哲学研究, 2009, (09) :81-88
[9]   拉康个人主体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 [J].
张志丹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 (04)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