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试解“李克东难题”的可能路径——基于“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的个案研究

被引:3
作者
姚赛男
机构
[1]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关键词
对话; 李克东难题; 博客; 生成性目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针对"李克东难题"——博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更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诸多困惑,文章认为,在博客教学环境中试解这一难题的可能路径在于:通过问题探究切入,以深度对话贯穿始终,师生和专家等不同主体基于一定的话题进行探究,在对话中独立思考、质疑与反问,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扩展经验,进而实现生成性目标。文章结合"杜甫诗歌"专题教学对此作了具体阐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具体的教学、详细的话语分析,揭示深度对话在扩展学生认识社会的视角、促进知识建构等方面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肖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被压迫者教育学.[M].(巴西)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e)著;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教育学文集.[M].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   “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 [J].
黎加厚 .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07) :5-6
[7]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 [J].
张增田 ;
靳玉乐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5) :77-80
[8]   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J].
钟启泉 .
上海教育, 2001, (07) :45-48
[9]   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 [J].
张法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05)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