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应用人脸识别的法理逻辑与制度建构

被引:9
作者
袁泉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人脸识别; 信息身份建构; 公共空间; 公共安全;
D O I
10.13893/j.cnki.bffx.2022.01.003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风险社会下,为应对空前激发的安全保障诉求,公共空间开始普及人脸识别应用,产生了个人身份建构权侵犯等风险。公共安全保障不得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人脸识别在公共空间的大规模运用应以公共安全保障与个人身份保护并重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从个人信息有序共享向个人身份保护的理念转换。为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身份保护,应构建法律、技术、伦理"三位一体"的系统规制体系。具体而言,我国应强化公共场所管控者的"守门人"义务,明确开发者基于信息身份保护的设计义务,同时培育公众的"数字理性"素养。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刷脸的法律治理:由身份识别到识别分析 [J].
韩旭至 .
东方法学, 2021, (05) :69-79
[2]   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双螺旋机理研究——以人脸识别技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应用为例 [J].
詹承豫 ;
高叶 ;
李治博 .
行政管理改革, 2021, (07) :68-78
[3]   人的“数字属性”及其法律保障 [J].
龚向和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1, 24 (03) :71-81
[4]   互联网生态“守门人”个人信息保护特别义务设置研究 [J].
张新宝 .
比较法研究, 2021, (03) :11-24
[5]   人脸识别技术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兼论动态同意模式的建构 [J].
石佳友 ;
刘思齐 .
财经法学, 2021, (02) :60-78
[6]   刷脸:身份制度、个人信息与法律规制 [J].
胡凌 .
法学家, 2021, (02) :41-55+192
[7]   孙宪忠:我们为什么需要个人信息保护法 [J].
付冰冰 .
人民周刊, 2021, (05) :30-31
[8]   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及其法律保护 [J].
冉克平 .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11-120
[9]   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 [J].
邢会强 .
比较法研究, 2020, (05) :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