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

被引:34
作者
苏宇
高文英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身份识别标准; 可识别性; 信息法学;
D O I
10.19375/j.cnki.31-2075/d.2019.04.004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现行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是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身份识别标准"。这种标准涵盖范围甚广,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可识别性"概念边界模糊、信息的识别区分度未被有效考虑、信息的结合性识别无法预判。在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单一的身份识别标准亦应当发展成一个差异化、动态调整的标准体系。应当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实行不同强度的外延式保护。对于目录内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应当建立有一定差异性的认定程序,最终由主管部门发布个人信息分类目录,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应当结合外延式保护及内涵式保护的进路,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提供有层次的界定方式;应当通过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归纳总结,结合技术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界定标准,或者进一步形成临时性的参考清单。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7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个人信息去身份的法理基础与规范重塑 [J].
金耀 .
法学评论, 2017, 35 (03) :120-130
[22]   个人信息的类型化分析及区分保护 [J].
项定宜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9 (01) :31-38
[2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 [J].
范为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5) :92-115
[24]   行政法上的不确定法律概念 [J].
王天华 .
中国法学, 2016, (03) :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