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趋同性

被引:73
作者
成金华 [1 ,2 ]
李悦 [1 ,2 ,3 ]
陈军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3] 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水平; 动态因子分析; 空间自相关; 收敛性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083001 ;
摘要
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了我国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静态得分和动态综合得分,以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作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各省份得分在-0.36-0.84之间,以广东省最优,西藏最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动态综合得分分别为0.43,0.03和-0.18,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基本格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3-2012年全局Moran’s I值显著为正(取值范围在0.234-0.276之间),表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显示,超过80%的省份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京津和长三角地区,"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原有的极化区域正在逐步削弱,地区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减小。通过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收敛性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呈现平稳收敛的发展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收敛较为显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保证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持续稳定提升,以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 [J].
刘某承 ;
苏宁 ;
伦飞 ;
曹智 ;
李文华 ;
闵庆文 .
生态学报, 2014, 34 (01) :97-104
[2]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J].
成金华 ;
陈军 ;
李悦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30 (07) :36-50
[3]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J].
谷树忠 ;
胡咏君 ;
周洪 .
资源科学, 2013, 35 (01) :2-13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J].
白杨 ;
黄宇驰 ;
王敏 ;
黄沈发 ;
沙晨燕 ;
阮俊杰 .
生态学报, 2011, 31 (20) :6295-6304
[5]   哪个省的生态更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大排名 [J].
杨开忠 .
中国经济周刊, 2011, (12) :34-39
[6]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 [J].
李国璋 ;
霍宗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1) :11-16
[7]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J].
潘文卿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1) :72-84+222
[8]   关于生态补偿标准和机制 [J].
谭秋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6) :1-6
[9]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 [J].
冯之浚 .
中国软科学, 2008, (08) :1-10
[10]   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 [J].
张晓旭 ;
冯宗宪 .
经济学(季刊), 2008, (02) :3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