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34
作者
李中轩 [1 ]
朱诚 [2 ]
吴国玺 [1 ]
郑朝贵 [3 ]
邵仕训 [3 ]
冯非凡 [1 ]
王宁 [1 ]
机构
[1]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3]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河南省; 仰韶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时空分布; 古环境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1 [古人类学];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0709 ; 070903 ; 060107 ;
摘要
基于ArcGis10.0平台分析了河南省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濒河性、空间集聚度等指标。结果显示,18.8%的仰韶期遗址分布在河流的1 km缓冲区内,而龙山期遗址只有16.5%,其濒河性呈减弱趋势。豫西山区、南阳盆地、颍河—淮河地区龙山期遗址的空间集聚度比仰韶期分别增加了0.006,0.016和0.021,暗示龙山时期的自然条件逊色于仰韶期导致人类活动范围受到局限。遗址密度3-D分析表明,河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格局从仰韶期的"单核型"演化为龙山时期的"多核型"。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可能与5.4 ka BP降温事件相关,而且龙山期的气候特征与仰韶时期相比显得温凉、干燥,加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加促使史前人类活动核心区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和豫北平原地区扩散。同时4.0 ka BP前后河南地区的干旱、洪水、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亦加速了人类活动范围的快速扩展,并且石家河、大汶口、关中等史前文化类型向河南地区的渗透,造成河南龙山文化类型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布的复杂化。而全新世早期的裴李岗遗址和晚期的二里头遗址数目较少且均匀分布于嵩山两翼,初步推测环嵩山地区是河南史前文化的肇源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527 / 153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J].
吴立 ;
朱诚 ;
郑朝贵 ;
李枫 ;
马春梅 ;
孙伟 ;
李溯源 ;
水涛 ;
王鑫浩 ;
邵仕训 ;
周曜 ;
何婷婷 .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903-916
[2]   黄河中游渑池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及其意义 [J].
郭志永 ;
翟秋敏 ;
沈娟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1) :150-162
[3]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及其沉积动力系统研究 [J].
何忠 ;
黄春长 ;
周杰 ;
庞奖励 ;
李新艳 ;
王利军 ;
隆浩 .
中国沙漠, 2010, 30 (04) :816-823
[4]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J].
邓辉 ;
陈义勇 ;
贾敬禹 ;
莫多闻 ;
周昆叔 .
地理学报, 2009, 64 (09) :1113-1125
[5]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J].
吴文祥 ;
胡莹 ;
周扬 .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4) :455-463
[6]   河南孟津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测定及其古水文意义 [J].
曹雯 ;
夏正楷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933-937
[7]   黄河泛滥平原全新世沙尘暴活动的历史记录——以颖河上游一典型剖面为例 [J].
李胜利 ;
黄春长 ;
庞奖励 .
沉积学报, 2008, (01) :144-150
[8]   文明起源时期河南孟津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J].
董广辉 ;
夏正楷 ;
刘德成 ;
吴庆龙 ;
王振亭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6-10
[9]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动态思考 [J].
张居中 .
中原文物, 2006, (06) :18-25
[10]   全新世中期的旱涝变化与中华古文明的进程 [J].
王绍武 ;
黄建斌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0) :1238-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