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

被引:6
作者
谭凯娜
马香莲
机构
[1]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关键词
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 手脑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
D O I
10.16083/j.cnki.1671-1580.2022.11.014
中图分类号
G40-015 [劳动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创造性劳动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它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事半功倍或以一当十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性劳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它不仅有利于激发人全面发展,而且创造性劳动价值在于其丰富的精神效能和强大的社会建设效能。创造性劳动一般具有准备、创意、实施等几个阶段,实施创造性劳动,要使体力上的劳动和思维的发展与开拓融合为一体,要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活动来实施创造性劳动,要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创造性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施保障体系来实施创造性劳动。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黄济先生劳动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 [J].
于超 ;
于建福 .
教育研究, 2020, 41 (08) :56-64
[2]   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J].
胡君进 ;
檀传宝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 (12) :40-45
[3]   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劳动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J].
冯鑫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 (04) :173-176
[4]   创造性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公式的补充 [J].
冯骊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5) :16-19
[5]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J].
黄济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17-22
[6]   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 [J].
王富平 .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05) :19-21
[7]  
给教师的建议[M]. 长江文艺出版社 , B·A·霍姆林斯基, 2018
[8]  
帕夫雷什中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 1983
[9]  
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北京出版社 .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