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环首都地区为例

被引:101
作者
张海朋 [1 ,2 ]
何仁伟 [3 ,4 ]
李光勤 [5 ]
王娟 [6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4]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5]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大都市区; 城乡融合系统;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交通通达性; 城乡收入差距; 环首都地区;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20.11.007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1204 ;
摘要
构建了城乡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趋势面分析等研究方法,定量测度了环首都地区1995—2015年的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以2000年为拐点,先减后增,但总体水平均较低;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增大趋势,其中北京市和环京3市两类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环首都地区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环京3市内部差异大于北京市内部差异。②从空间演变来看,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高水平协调区以北京市为中心呈现空间极化态势,低水平协调区长期布局在保定市范围内,呈现一定程度的低值锁定现象,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③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城乡收入差距、交通通达性是影响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北京市和环京3市两类地区城乡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 [J].
周佳宁 ;
秦富仓 ;
刘佳 ;
朱高立 ;
邹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 (09) :166-176
[2]   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J].
黄禹铭 .
地理科学, 2019, 39 (08) :1302-1311
[3]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J].
李雪铭 ;
郭玉洁 ;
田深圳 ;
白芝珍 ;
刘贺 .
地理科学, 2019, 39 (08) :1208-1218
[4]   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
邹德玲 ;
丛海彬 .
经济地理, 2019, 39 (06) :66-74
[5]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 [J].
张海鹏 .
中国农村经济, 2019, (03) :2-18
[6]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 [J].
何仁伟 .
地理研究, 2018, 37 (11) :2127-2140
[7]   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刘明辉 ;
卢飞 .
农业技术经济, 2019, (02) :33-46
[8]   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 [J].
刘春芳 ;
张志英 .
地理科学, 2018, 38 (10) :1624-1633
[9]   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 [J].
王颖 ;
孙平军 ;
李诚固 ;
刘航 ;
周嘉 .
经济地理, 2018, 38 (07) :59-66
[10]   环京津贫困带的时空演变与形成机理 [J].
何仁伟 ;
樊杰 ;
李光勤 .
经济地理, 2018, 38 (0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