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

被引:38
作者
尹莎 [1 ]
杨新军 [1 ,2 ]
陈佳 [1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适应性; 人地系统; 适应能力; 分析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30 / 34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1]   社会—生态系统重构背景下农户适应行为及影响机理 [J].
尹莎 ;
陈佳 ;
杨新军 .
人文地理, 2020, 35 (02) :112-121
[2]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 [J].
苏飞 ;
莫潇杭 ;
童磊 ;
郑珂 ;
曹轶蓉 .
地理科学, 2020, 40 (02) :280-288
[3]   多重压力下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适应性研究——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J].
赵雪雁 ;
介永庆 ;
何小风 ;
母方方 ;
苏慧珍 ;
兰海霞 ;
薛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 (01) :140-149
[4]   效率演化视角下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 [J].
郭付友 ;
佟连军 ;
李平 ;
张慧敏 ;
张春丽 .
地理科学, 2018, 38 (10) :1681-1689
[5]   适应性治理与气候变化:内蒙古草原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J].
张倩 ;
艾丽坤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04) :411-422
[6]   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 [J].
吴吉林 ;
周春山 ;
谢文海 .
地理科学, 2018, 38 (05) :755-763
[7]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J].
李博 ;
张志强 ;
苏飞 ;
韩增林 .
地理科学, 2017, 37 (05) :701-708
[8]   南方稻区季节性干旱农户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朱红根 ;
康兰媛 ;
周曙东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9) :1540-1552
[9]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及适应——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 [J].
赵雪雁 ;
薛冰 .
地理科学, 2015, 35 (12) :1622-1630
[10]   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及其驱动因子——以衡阳盆地为例 [J].
周松秀 ;
田亚平 ;
刘兰芳 .
生态学报, 2015, 35 (06) :199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