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9
|
作者
谌伟 [1 ]
岳阳 [2 ]
刘佩廷 [1 ]
邓红 [3 ]
张蒙蒙 [3 ]
机构
[1] 武汉市气象台
[2] 湖北省气象局
[3] 武汉中心气象台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冷池; “列车效应”; 准静止; 传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GFS再分析资料、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特大暴雨中两个连续发生的MCSs(下面分别称为MCS1和MCS2)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中尺度系统演变,归纳了MCSs成熟阶段准静止—后向传播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的发展、西风低槽的缓慢东移及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导致南北气流长时间交汇于江淮流域形成梅雨锋切变和夜间低空急流的发展,是两个MCSs形成的有利大尺度背景条件。MCS1发生于中层梅雨锋前倾结构下;MCS2则是发展加强于低层梅雨锋切变上。(2)MCS1比MCS2的"冷池"更深厚,与环境温差更大,对流触发更剧烈,但"冷池"运动方向与MCSs传播方向均一致。(3)两个MCSs都出现了后向传播特征,前者可能与大别山脉对冷池的阻挡有关,后者可能与对流更易在不稳定区触发相关;成熟阶段时,MCSs因后向传播,移动缓慢甚至准静止,降水最强。(4)在回波结构上,MCS1向前传播时新生、成熟、消亡单体沿回波长轴自下风方向上风方排列,MCS1及MCS2后向传播时则反之。
引用
收藏
页码:357 / 3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中国中东部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前环境场特征
    曾波
    谌芸
    李泽椿
    [J]. 高原气象, 2016, 35 (02) : 460 - 468
  • [2] 大别山西侧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与传播特征
    张家国
    周金莲
    谌伟
    张蒙蒙
    黄小彦
    牛奔
    [J]. 气象学报, 2015, 73 (02) : 291 - 304
  • [3] 2012年7月12日鄂东北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吴涛
    黄小彦
    牛奔
    [J]. 暴雨灾害, 2014, 33 (03) : 228 - 238
  • [4] 2010年长江中游梅雨期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
    王晓芳
    汪小康
    徐桂荣
    [J]. 高原气象, 2013, 32 (03) : 750 - 761
  • [5]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Ⅰ:组织类型特征[J]. 王晓芳,崔春光.气象学报. 2012(05)
  • [6]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Ⅱ:环境特征[J]. 王晓芳.气象学报. 2012(05)
  • [7]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征分析
    郁珍艳
    张依慈
    何立富
    李泽椿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 (04) : 91 - 98
  • [8] “10·6”湖南大暴雨过程MCS的环境流场特征及动力分析
    陈静静
    叶成志
    陈红专
    姚蓉
    尹忠海
    [J]. 暴雨灾害, 2011, 30 (04) : 313 - 320
  • [9]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发展机制
    张旭斌
    张熠
    [J]. 气象科学, 2011, 31 (02) : 145 - 152
  • [10]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郑媛媛
    张小玲
    朱红芳
    叶金印
    方翔
    张娇
    张雪晨
    袁松
    施帅红
    [J]. 气象, 2009, 35 (02) : 3 - 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