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

被引:17
作者
孟勤国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权; 人格权编; 民法典现代化; 人格权单独成篇;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7.06.008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人格权独立成编,既是民法典体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中国民法典能否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德国人格权模式以人格和侵权来解决人格权问题,反映的是百年前的社会状况,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中国的需要。只有人格权独立成编,才能充分容纳现代中国的人格权问题,才能科学规定现代中国的具体人格权,才能合理保护现代中国的人格利益。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可以改变德国人格权模式的体例,解放人格权发展的空间,而且也可以改变德国人格权模式的逻辑,将权利确认和防止侵权并重。《人格权法学者建议稿》的问世显示人格权独立成编完全可行,当然也有不少缺点,期望国家立法机关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自觉追求民法典现代化和中国化,尽快将人格权编纳入立法计划。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论主体地位人格与人格尊严人格 [J].
刘士国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 34 (02) :41-51
[2]   中国民法典中不能设置人格权编 [J].
梁慧星 .
中州学刊, 2016, (02) :48-54
[3]   论我国侵权责任法分则的体系及其完善 [J].
王利明 .
清华法学, 2016, 10 (01) :112-126
[5]   《侵权责任法》的基础构建与主要发展 [J].
龙卫球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12) :103-122+208
[7]   “艳照门”事件的人格权法和侵权法思考 [J].
杨立新 .
政治与法律, 2008, (04) :2-5
[8]   人格权法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J].
曹险峰 ;
田园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03) :123-129
[9]   论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 [J].
薛军 .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1, (02) :50-58
[10]  
民法典不应单独设立人格权编[N]. 梁慧星.法制日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