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未成年人量刑实证研究

被引:15
作者
莫然
机构
[1] 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实证研究; 酌定量刑情节; 回归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D922.183 [青少年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103 ;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时应当充分考虑的5个酌定量刑情节: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量刑时如何衡量以上酌定情节,它们对量刑活动能否产生立法者所期待的影响?这个问题颇具研究价值。通过对某市两级法院近3年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决书共350份为样本,对以上5个酌定量刑情节对判决结果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除了"犯罪年龄"对法官量刑结果有显著影响之外,其他4个情节的影响皆不显著。由此可以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活动中应然与实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应当进一步考虑制定各酌定量刑情节等级判断标准以及不同等级对量刑结果的影响程度,在相关配套制度构建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的修改与制作暨少年法庭工作调查.[M].周道鸾; 著.法律出版社.2010,
[2]  
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刘立霞; 路海霞; 尹璐; 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  
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M].周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  
刑事诉讼法.[M].程荣斌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广州市外来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适用实证研究 [J].
莫然 .
西部法学评论, 2013, (06) :92-97
[6]   规制量刑权的路径探析 [J].
王利荣 ;
娄永涛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11) :10-17
[7]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建议的提出 [J].
胡飞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3, 26 (04) :80-84
[8]   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 [J].
李家兴 ;
金小红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2, (06) :55-60
[9]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实务探析 [J].
马东 ;
方芳 ;
岳琳 .
法律适用, 2012, (09) :16-19
[10]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 [J].
陈立毅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 (06) :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