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政府赋能走向法的赋能

被引:27
作者
谢新水
吴芸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赋能; 法的赋能;
D O I
10.19735/j.issn.1006-0863.2019.07.02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摘要
我国通过政府赋能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社会信用成为新治理工具,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建设初期"基础信用资源冗余"和"信用资源约束"的两难困境。我国政府通过规划赋能、共享信用信息赋能、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赋能三种方式,有力地促进社会信用建设主体的活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结构,然而也带来了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社会信用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2020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信用建设规划中,将法的赋能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在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为指导,通过法的赋能来突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民生领域政策供给主体的界定——基于政府信任数据的分析 [J].
吴芸 ;
谢新水 .
党政研究, 2019, (01) :94-104
[2]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 [J].
谢宇 .
社会学研究, 2018, 33 (02) :1-13+242
[3]   赋能、价值共创与战略创业:基于韩都与芬尼的纵向案例研究 [J].
周文辉 ;
杨苗 ;
王鹏程 ;
王昶 .
管理评论, 2017, 29 (07) :258-272
[4]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 [J].
胡铭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4) :85-106+206
[5]   社会信用建设的逻辑及其路径选择——基于国外模式及国内经验的比较与思考 [J].
黄晓晔 .
贵州社会科学, 2014, (05) :46-49
[6]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实证研究 [J].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张忠厚 ;
卓泽渊 .
中国法学, 2014, (02) :92-107
[7]   我国社会信用发展态势与体系建设 [J].
汪火根 .
重庆社会科学, 2013, (07) :40-45
[8]   协同治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J].
张卫 ;
成婧 .
南京社会科学, 2012, (11) :86-90
[9]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 [J].
林钧跃 .
征信, 2012, 30 (01) :1-12
[1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 [J].
刘建洲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15 (03)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