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制度解释——来自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比较

被引:236
|
作者
白云霞 [1 ]
邱穆青 [1 ]
李伟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期限错配; 金融制度; 长期融资;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6.07.003
中图分类号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资产期限与融资期限相匹配是公司金融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大规模投资,而金融系统的发展相对滞后。本文试图研究微观企业在中国滞后的金融系统下如何解决长期投资的资金问题,从而在总量上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于中国与美国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的长期投资速度高于美国,而中国金融市场提供的长期融资却较少,期限也更短,且大部分流向了资产期限较长的领域,导致中国在宏观上呈现严重的用短期融资支持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现象。以1998—2013年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中国在企业层面同样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且国有企业更为严重。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中国企业期限错配与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能力强的中国企业期限错配程度较低,并且不同于美国企业,中国企业的期限错配程度不受长短期资金利差的影响,而与预期货币政策一致。本文揭示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期限错配并不是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的财务策略,而是根源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备、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以及货币政策不稳定等制度缺陷。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在这些制度成因上下功夫。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