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崩塌滑坡—碎屑流高速远程问题

被引:25
|
作者
刘传正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
[2]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关键词
崩塌滑坡—碎屑流; 高速; 远程; 势能动能转化; 气体托浮; 颗粒流;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7.06.011
中图分类号
P642.2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高速远程崩塌滑坡—碎屑流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滑程远、多态化、常转向、冲程多、冲击性和摧毁性等特征。崩塌或滑坡高速远程实质上是其解体后的碎屑流运动形式。碎屑流高速远程与崩塌滑坡规模、物质成分结构、地形高差、沟道形态和引发因素及运动路经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崩塌滑坡变形破坏形式一般显示为蠕动—拉裂—剪断—滑移—冲出—解体—碎屑流化的过程。崩塌滑坡形成机理主要基于残余强度、蠕变作用和孔隙水压力等理论认识进行解释。碎屑流运动机理主要立足于势能动能转化传递、气体浮托和颗粒流运动理论予以解释。动势能转化、气体浮托作用和颗粒流运动三种解释是层次不同、相互补充的关系,不是彼此独立的。基于成年人在复杂地形下能够奔跑逃生,崩塌滑坡—碎屑流前锋的运动速度5m/s作为高速运动的下限值是比较合理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区域的前后缘高差(H)与前后缘水平距离(L)的比值小于0.4或L/H值大于2.5可作为其远程运动的判据。崩塌滑坡—碎屑流成灾模式包括直接压覆、解体推挤、碰撞冲击、气浪吹袭、激流涌浪、堰塞湖淹没与滑坡坝溃决—洪水泥石流等多种形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563 / 157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 [1]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研究
    詹威威
    黄润秋
    裴向军
    李为乐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7, 25 (01) : 154 - 163
  • [2] 深圳红坳弃土场滑坡灾难成因分析
    刘传正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 27 (01) : 1 - 5
  • [3]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刘传正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5, 23 (05) : 809 - 820
  • [4] 大光包滑坡工程地质研究
    黄润秋
    张伟锋
    裴向军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4, 22 (04) : 557 - 585
  • [5]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刘传正
    [J]. 地质论评, 2014, 60 (04) : 858 - 868
  • [6] 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五十年
    刘传正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 40 (05) : 3 - 3
  • [7] 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及临界值初探
    唐亚明
    薛强
    毕俊擘
    孙萍萍
    程秀娟
    [J]. 地质论评, 2013, 59 (01) : 97 - 106
  • [8]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张明
    殷跃平
    吴树仁
    张永双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6) : 805 - 817
  • [9]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许冲
    戴福初
    徐锡伟
    [J]. 地质论评, 2010, 56 (06) : 860 - 874
  • [10] 贵州关岭大寨崩滑碎屑流灾害初步研究
    刘传正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5) : 623 -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