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徐时强
[1
]
萧家仪
[1
,2
]
肖霞云
[2
]
高亚玮
[1
]
韩艳
[1
]
祁国翔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
古环境;
江淮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000aBP,陆地东扩、多道沙堤演化及古泻湖发育,形成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适宜的水汽环境繁育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大型哺乳动物,为古代先民居住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地和食物资源。岳石文化末期(3 450aBP稍后),气候温和略干,江淮东部长期处于盐沼环境,且海潮成灾,导致先民迁徙,古文化出现断歇。古环境演变对江淮东部史前文化的兴衰驱动作用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4
页数:8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