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徐时强 [1 ]
萧家仪 [1 ,2 ]
肖霞云 [2 ]
高亚玮 [1 ]
韩艳 [1 ]
祁国翔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 古环境; 江淮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000aBP,陆地东扩、多道沙堤演化及古泻湖发育,形成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适宜的水汽环境繁育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大型哺乳动物,为古代先民居住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地和食物资源。岳石文化末期(3 450aBP稍后),气候温和略干,江淮东部长期处于盐沼环境,且海潮成灾,导致先民迁徙,古文化出现断歇。古环境演变对江淮东部史前文化的兴衰驱动作用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J].
邓辉 ;
陈义勇 ;
贾敬禹 ;
莫多闻 ;
周昆叔 .
地理学报, 2009, 64 (09) :1113-1125
[2]   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J].
吴文祥 ;
胡莹 ;
周扬 .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4) :455-463
[3]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J].
吴立 ;
王心源 ;
周昆叔 ;
莫多闻 ;
高超 ;
刘丽 ;
韩伟光 .
地理学报, 2009, 64 (01) :59-68
[4]   江苏省里下河(兴化—泰州)地区浅表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环境演变 [J].
冯金顺 ;
孙磊 ;
葛云 ;
徐广志 ;
邵家骥 .
江苏地质, 2007, (02) :101-107
[5]   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 [J].
安成邦 ;
王琳 ;
吉笃学 ;
陈发虎 ;
王鹏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923-927
[6]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 [J].
凌申 .
台湾海峡, 2006, (03) :445-451
[7]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J].
王张华 ;
陈杰 .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537-545
[8]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 [J].
庞奖励 ;
黄春长 .
地理科学, 2003, (04) :448-453
[9]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J].
凌申 .
黄渤海海洋, 2002, (02) :37-46
[10]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J].
徐海 .
地质地球化学, 2001, (02)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