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
被引:48
|
作者
:
钱佳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钱佳湧
机构
: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18年
/ 25卷
/ 03期
关键词
:
媒介;
媒介化;
行动场域;
实践转向;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实证主义的传播学将"媒介"与大众传媒划等号,并视之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而麦克卢汉以降,包括德布雷在内的诸多学者对"媒介"的定义则要宽泛许多。同时,媒介也不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而且成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图底。对"媒介"的认识发生变化是理解传播与"媒介"的基点从社会、国家如何对个体施加控制转移到人如何"在世存有"这一根本性的变化造成的。"媒介"可重新界定为"容纳"人、技术、权力、资本、文化等不同要素的"行动场域"。"媒介化"则是不同要素在"媒介"这一"行动场域"之中彼此汇集、互嵌的行动过程。"媒介"既非实证主义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之中性的"工具",也不是一种先验的、制度性的要素,其意义在于为不同传播要素间的互嵌和转换提供了丰富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40+126 +12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为媒介技术决定论正名:兼论传播思想史的新视角
胡翼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胡翼青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
(01)
: 51
-
56
[2]
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
齐爱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齐爱军
[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
(01)
: 151
-
155+192
[3]
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戴宇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戴宇辰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05)
: 47
-
57+127
[4]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 孙玮.学术月刊. 2015(12)
[5]
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J]. 施蒂格·夏瓦,刘君,范伊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6]
现代性的本体论审视——拉图尔“非现代性”哲学的理论架构
刘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刘鹏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
(06)
: 44
-
50
[7]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 孙玮.新闻大学. 2012(02)
[8]
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
卞冬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卞冬磊
张稀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张稀颖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1)
: 32
-
44+95
[9]
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
黄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黄旦
[J].
读书,
2004,
(12)
: 73
-
80
[10]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D]. 黄若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
1
2
3
→
共 27 条
[1]
为媒介技术决定论正名:兼论传播思想史的新视角
胡翼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胡翼青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
(01)
: 51
-
56
[2]
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
齐爱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齐爱军
[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
(01)
: 151
-
155+192
[3]
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戴宇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戴宇辰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05)
: 47
-
57+127
[4]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 孙玮.学术月刊. 2015(12)
[5]
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J]. 施蒂格·夏瓦,刘君,范伊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6]
现代性的本体论审视——拉图尔“非现代性”哲学的理论架构
刘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刘鹏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
(06)
: 44
-
50
[7]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 孙玮.新闻大学. 2012(02)
[8]
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
卞冬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卞冬磊
张稀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张稀颖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1)
: 32
-
44+95
[9]
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
黄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黄旦
[J].
读书,
2004,
(12)
: 73
-
80
[10]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D]. 黄若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