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21世纪海上丝路之海洋环境特征:波候统计分析

被引:21
|
作者
郑崇伟 [1 ,2 ,3 ]
付敏 [4 ]
芮震峰 [1 ]
陈雄 [3 ]
于坤 [3 ]
机构
[1]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
[3]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4]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波候; 有效波高; 强浪; 大浪频率; 变化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22 [波浪];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利用来自ECMWF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波候特征,结果表明:1 2月,南海的有效波高(SWH——significant wave height)在1.4m以上,明显大于北印度洋。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导;北印度洋以偏S、偏E向为主。5月,北印度洋以偏S向浪为主;南海中部为SE向,北部为偏E向。北印度洋的SWH在1.2m以上,明显大于南海。8月,南海—北印度洋以SW向的浪为主。阿拉伯海的SWH在2.2m以上,孟加拉湾为1.4~2.8m;南海的SWH相对最弱。11月,南海的波向以NE向为主,北印度洋以偏S、偏E向为主。南海的SWH明显大于北印度洋。2 2月,南海以偏NE向的浪出现频率最高,需要引起重视的有NE、NNE、ENE向的强浪。北印度洋主要以偏S向的浪为主,强浪出现频率很低。8月,南海—北印度洋以偏S、SW向的浪为主;需要注意的是SSW、SW、WSW向的强浪。3 2月、11月,北印度洋的大浪频率在10%以内,南海明显高于北印度洋。5月,南海—北印度洋在10%以内。8月,阿拉伯海的大浪频率在40%以上,孟加拉湾次之,南海的频率低于北印度洋。4 1979-2014年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的SWH显著性递增,趋势在每年0.4cm/s以上。孟加拉湾、印度半岛西部海域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阿拉伯海西部、印度洋15°S-0°显著递增,趋势为每年0.1~0.4cm/s。仅部分零星海域表现出显著性递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1] 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侯图集[M]. 海洋出版社 , 郑崇伟, 2012
  • [12] 1988—2010年中国海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
    郑崇伟
    林刚
    邵龙潭
    [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2 (03) : 395 - 399
  • [13] 1988—2010年中国海域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
    郑崇伟
    苏勤
    刘铁军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 35 (03) : 104 - 111
  • [14] 近45年太平洋海浪特征分析
    郑崇伟
    林刚
    孙岩
    杨松
    [J].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06) : 6 - 12
  • [15] 1957~2002年南海—北印度洋海浪场波候特征分析
    郑崇伟
    李训强
    潘静
    [J]. 台湾海峡, 2012, 31 (03) : 317 - 323
  • [16] 近45年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资源评估
    郑崇伟
    李训强
    潘静
    [J]. 海洋科学, 2012, 36 (06) : 101 - 104
  • [17] 基于WAVEWATCH-Ⅲ模式的近22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评估
    郑崇伟
    李训强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 (11) : 5 - 12
  • [18] 应用WAVEWATCH-Ⅲ模式对南海的波浪场进行数值计算、统计分析和研究
    周良明
    吴伦宇
    郭佩芳
    王爱方
    [J]. 热带海洋学报, 2007, (05) : 1 - 8
  • [19] 采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风、浪的月平均特征
    齐义泉
    施平
    [J]. 热带海洋, 1999, (02) : 90 -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