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异质性、金融调整渠道与中国外部失衡短期波动——基于G20国家数据的门限效应分析

被引:11
作者
刘威
黄晓琪
郭小波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金融渠道; 金融异质性; 失衡短期波动; 门限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6 [汇兑、对外金融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本文基于Hansen提出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构造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的短期外部失衡指标基础上,利用G20国家面板数据从国家间金融异质性视角检验了金融渠道调节外部失衡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代表金融市场结构差异的国内私营部门银行信贷/GDP、权益证券组合投资净流入/GDP和银行贷存比指标,及代表金融干预水平差异的总储备资产/GDP指标,会使金融渠道调节失衡产生门限效应,而代表金融开放度的指标在短期内门限效应不显著。这也是导致中美两国金融渠道调节失衡效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应通过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降低对银行间接融资依赖、提升对外投资收益率、在保证充足调控能力基础上适当减少官方储备等,提升金融渠道调节外部失衡效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4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2]   金融渠道对中国外部失衡调整的影响研究 [J].
王博 ;
刘澜飚 .
经济学动态, 2013, (11) :82-87
[3]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来自动态面板数据门限模型的经验证据 [J].
黄智淋 ;
董志勇 .
金融研究, 2013, (07) :74-86
[4]   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 [J].
谭之博 ;
赵岳 .
经济研究, 2012, 47 (12) :55-68
[5]   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 [J].
付争 .
世界经济研究, 2012, (07) :10-15+35+87
[6]   论外汇投资中的估值效应及其经济影响 [J].
贺力平 ;
林娟 .
金融评论, 2011, 3 (06) :33-48+123
[7]   从贸易调整渠道到金融调整渠道——国际金融外部调整理论的新发展 [J].
范小云 ;
肖立晟 ;
方斯琦 .
金融研究, 2011, (02) :194-206
[8]   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 [J].
雷达 ;
赵勇 .
世界经济, 2009, 32 (01) :62-71
[9]   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的条件GMM估计 [J].
杨继生 ;
王少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2) :149-156
[10]   我国外部均衡调节中的估值效应分析 [J].
宋效军 ;
陈德兵 ;
任若恩 .
国际金融研究, 2006, (03)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