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中的隐性知识论纲

被引:28
作者
胡学军 [1 ]
涂书田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2] 南昌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司法隐性知识; 实证考察; 判决修辞; 规制; 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6 [司法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作为现代认识论的重要课题的隐性知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隐性知识的存在,更在于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隐性的。司法隐性知识问题在当代英美法系司法实践中得以显现并在相关法学著述中多有表述。在我国大陆,司法隐性知识也广泛存在于案件裁判的事实建构与法律发现诸环节中,并在司法判案中有它特定的位置。司法前见、一般推理、事实解释、图式加工、事实剪裁、经验参与、结果导向、观念辐射等都是对司法隐性知识的艰难表述。连接隐性知识与既定法律规范依赖于法律修辞,裁判凭藉判决修辞而获得形式正当性并为公众更好地接受。现代诉讼程序规则是激励与规制司法隐性知识运用的制度环境,司法隐性知识的研究对当前我国大陆法治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 [J].
高艳东 .
现代法学, 2009, 31 (05) :164-174
[2]   认识经验法则 [J].
张卫平 .
清华法学, 2008, (06) :6-24
[3]   司法判案中的隐性知识及其意义 [J].
胡学军 ;
涂书田 .
法学论坛, 2008, (03) :78-82
[4]   论事实解释——对事实认定中一种潜在机制的哲学分析 [J].
栗峥 ;
栗甲 .
当代法学, 2007, (03) :71-76
[5]   “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 [J].
苏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6) :116-132+205
[6]   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 [J].
艾佳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 (04) :95-112
[7]   证明责任转换探析 [J].
胡学军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6, (03) :40-46
[8]   认真对待司法经验——兼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 [J].
彭世忠 ;
李秋成 .
政法论坛, 2006, (01) :106-115
[9]  
论判决的修辞.[J].洪浩;陈虎;.北大法律评论.2003, 00
[10]   法官遴选制度考察 [J].
苏力 .
法学, 2004, (03)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