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被引:261
|
作者
袁丽华 [1 ,2 ]
蒋卫国 [1 ,2 ]
申文明 [3 ]
刘颖慧 [1 ,4 ]
王文杰 [5 ]
陶亮亮 [1 ,2 ]
郑华 [6 ]
刘孝富 [5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
[3]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4]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科学研究所
[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河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区域;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流域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利用2000—2010年的250 m分辨率的MOD13Q1数据来研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NDVI的变化趋势特征,通过对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和Hurst指数的结果的叠加,来研究NDVI的可持续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流域NDVI呈现出西部和东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2)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0—2010年植被覆盖区域年均NDVI均值在0.3—0.4之间波动,其中2000—2004年NDVI波动较大,但自2005年以来NDVI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从变化趋势上看,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改善的区域远远大于退化的区域,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62.9%,退化的区域占27.7%,9.4%的区域NDVI稳定不变;4)从可持续性来看,86.0%的植被覆盖区域NDVI呈现正向可持续性,即NDVI的可持续性较强;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持续改善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53.7%,持续稳定不变的区域占7.8%,持续退化的区域占24.5%,另外14.0%的区域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持续退化和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区域的植被变化状况需要研究人员继续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7798 / 78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基于SPOT-VGT的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
    贺振
    贺俊平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10) : 1655 - 1659
  • [2] 2001年至2010年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范娜
    谢高地
    张昌顺
    陈龙
    李文华
    成升魁
    [J]. 资源科学, 2012, 34 (07) : 1222 - 1231
  • [3] 1998~2008年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侯西勇
    应兰兰
    高猛
    毕晓丽
    路晓
    朱明明
    [J]. 地理科学, 2010, 30 (05) : 735 - 741
  • [4] 近10a新疆地区植被动态与R/S分析
    王桂钢
    周可法
    孙莉
    秦艳芳
    李雪梅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 (01) : 84 - 90
  • [5] 基于遥感的植被长时序趋势特征研究进展及评价
    蔡博峰
    于嵘
    [J]. 遥感学报, 2009, 13 (06) : 1170 - 1186
  • [6] 基于SPOT 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张月丛
    赵志强
    李双成
    孟宪锋
    [J]. 地理研究, 2008, (04) : 745 - 754+973
  • [7] 黄河流域植被NDVI与温度、降水关系的时空变化
    刘绿柳
    肖风劲
    [J]. 生态学杂志, 2006, (05) : 477 - 481+502
  • [8]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马明国
    王建
    王雪梅
    [J]. 遥感学报, 2006, (03) : 421 - 431
  • [9] 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径流关系
    李春晖
    杨志峰
    [J]. 地理研究, 2004, (06) : 753 - 759
  • [10] 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杨胜天
    刘昌明
    孙睿
    [J]. 地理学报, 2002, (06) : 679 -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