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碳中和必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理论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被引:33
|
作者
张永生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文明; 绿色工业文明; 生产方式转变; 生活方式转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文章对为什么要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供一个理论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目前关于碳中和的讨论,重点大都在能源转型和技术突破方面,并聚焦在单一的减碳维度。毫无疑问,新能源和新技术突破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但将碳中和简化成一个能源替代问题或新技术问题的倾向,却是一个绿色工业文明思路,不是生态文明思路,难以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背后更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文章揭示,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仅靠技术进步和能源转型并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根本的是要依靠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否则会像杰文斯悖论一样加剧不可持续;同时,碳中和还必须跳出单一的减碳思维,在生态文明的整体布局下大力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深刻转变。气候危机根源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不可持续,而这种不可持续不仅表现在气候危机,还表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多方面。只有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让降碳目标和其他可持续目标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才是解决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绿色转型的主要政策框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人与自然"更宏大的视野,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时代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概念,通过环境规制等措施改变产品相对价格来转变经济内容。二是通过经济政策引导社会心理和消费偏好,以转变经济发展内容。对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以及大量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为这方面的转变提供了基础。三是将气候变化政策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综合考虑减排行动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