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313
作者
赵建吉 [1 ,2 ]
刘岩 [1 ]
朱亚坤 [1 ]
秦胜利 [1 ]
王艳华 [1 ,2 ]
苗长虹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Tobit模型; 黄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7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2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J].
郑慧 ;
贾珊 ;
赵昕 .
资源科学, 2017, 39 (07) :1314-1325
[22]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 [J].
孙黄平 ;
黄震方 ;
徐冬冬 ;
施雪莹 ;
刘欢 ;
谭林胶 ;
葛军莲 .
经济地理, 2017, 37 (02) :163-170+186
[23]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J].
樊鹏飞 ;
梁流涛 ;
李炎埔 ;
段琳琼 ;
王楠楠 ;
陈常优 .
资源科学, 2016, 38 (12) :2361-2374
[24]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J].
张引 ;
杨庆媛 ;
闵婕 .
地理学报, 2016, 71 (05) :817-828
[25]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J].
方创琳 ;
周成虎 ;
顾朝林 ;
陈利顶 ;
李双成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531-550
[26]   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J].
崔木花 .
经济地理, 2015, 35 (07) :72-78
[27]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度 [J].
刘艳艳 ;
王少剑 .
人文地理, 2015, 30 (03) :64-71
[28]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J].
王少剑 ;
方创琳 ;
王洋 .
生态学报, 2015, 35 (07) :2244-2254
[29]  
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J].孙平军;修春亮;张天娇;.应用生态学报.2014, 03
[30]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J].
方创琳 ;
杨玉梅 .
干旱区地理, 2006,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