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课堂: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三维学习空间新探

被引:46
作者
朱珂 [1 ,2 ]
张莹 [1 ]
李瑞丽 [1 ]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关键词
全息课堂; 数字孪生; 学习空间; 5G; XR; 大数据; 智能计算; 数智融合;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0.04.004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随着5G+XR+AI等新技术不断影响并渗透学习空间,突破了以往平面视觉的极限感知,全面开启着三维体验与交互新阶段,逼真的三维虚拟动态显现与沉浸式体验逐步成为一种常态。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在信息虚拟世界刻画物理世界、仿真物理世界、优化物理世界、可视化物理世界的全新技术,将AR、VR和MR三者之间的界限打破,并进行有效融合,它集5G、大数据与智能技术于一体,带来了全新的即生式、移动式、智能化、镜像化、全息态等体验模式。随着算力、联接和显示技术的革命性升级,推进着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相互融通并不断进阶,共同打造出具有"可视化三维学习空间"形态特征的全息课堂。基于全息课堂的发展脉络及技术构成,初步勾勒了全息课堂的模型框架,归纳其特征形态。并通过当前一些相关应用案例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究未来全息课堂的应用场域和发展趋势。基于全息课堂的前瞻性研究,对有效促进"智能+"时代新技术赋能下的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变革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2]   “5G+AI”视域下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研究——基于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 [J].
胡国良 ;
黄美初 .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 (03) :95-104
[3]   智能机器人及其教学应用:创新意蕴与现实挑战 [J].
柳晨晨 ;
宛平 ;
王佑镁 ;
杨刚 .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 (02) :27-36
[4]   基于TPACK理论的学科教育技术课程研究及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课程为例 [J].
袁智强 ;
MARINA MILNERBOLOTIN .
数学教育学报, 2020, 29 (01) :23-28
[5]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学校形态变革 [J].
陈锋 .
人民教育, 2019, (23) :35-37
[6]   虚实共生:数字孪生(DT)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泛在智慧学习空间的重构 [J].
褚乐阳 ;
陈卫东 ;
谭悦 ;
郑思思 ;
徐铷忆 ;
徐浩然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5) :3-12
[7]   “人工智能+教育”的驱动力与新指南——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报告的解析与思考 [J].
李宏堡 ;
袁明远 ;
王海英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4) :3-12
[8]   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及十大领域应用 [J].
陶飞 ;
刘蔚然 ;
张萌 ;
胡天亮 ;
戚庆林 ;
张贺 ;
隋芳媛 ;
王田 ;
徐慧 ;
黄祖广 ;
马昕 ;
张连超 ;
程江峰 ;
姚念奎 ;
易旺民 ;
朱恺真 ;
张新生 ;
孟凡军 ;
金小辉 ;
刘中兵 ;
何立荣 ;
程辉 ;
周二专 ;
李洋 ;
吕倩 ;
罗椅民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9, 25 (01) :1-18
[9]   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 [J].
塔卫刚 ;
张际平 .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 (06) :31-40
[10]   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 [J].
郑旭东 .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 (04)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