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覆盖结构组分与热环境调控模型(EcoCity)研究——以北京城市为例

被引:11
|
作者
匡文慧 [1 ]
杨天荣 [1 ,2 ]
刘爱琳 [1 ,2 ]
张弛 [3 ]
陆灯盛 [4 ,5 ]
迟文峰 [6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4] 浙江农林大学
[5] Michigan Stat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不透水地表; 北京; 地表热环境; 遥感; 生态调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119 [建筑气候学]; TU984 [城市规划];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0706 ; 070602 ;
摘要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异质性刻画不足,以及与城市地表热环境之间定量关系认识不足,严重制约其在城市生态规划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本研究耦合城市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气候学"地表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城市地表结构与热环境调控新的理念,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互馈机制;并自主研发了地表覆盖结构组分与热环境调控模型(EcoCity),确定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生态调控阈值.基于实验观测、遥感反演和气象资料等数据,揭示了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服务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应的城市不透水地表、绿地和水域等地表覆盖组分布局模式对城市热岛形成的地表辐射与热通量影响程度.结论表明,不同城市功能区之间热环境的差异与其地表覆盖组分关系密切,商业、住宅等高密度城市不透水地表区,会显著增加显热通量起到升温作用,而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区会显著增加潜热通量起到降温作用.我们也发现,不同功能区由于其绿地组分比例差异导致植被热耗散作用不同,而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阈值,对于商业、交通道路和住宅等高密度城市不透水地表功能区,其城市绿化工程对于提升植被潜热耗散效率更加有效,导致单位植被盖度的降温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也表明,EcoCity模型为城市地表结构特征和地表热通量之间耦合作用机制的理解和时空特征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而且对于特定规模城市热岛缓减以及不同功能区绿化控制指标和阈值的界定,提供了普适性通用的计算模型系统,从而科学有效的服务于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847 / 85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亚洲人造地表覆盖遥感精细化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
    匡文慧
    陈利军
    刘纪远
    XIANG WeiNing
    迟文峰
    LU DengSheng
    杨天荣
    潘涛
    刘爱琳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 46 (09) : 1162 - 1179
  • [2]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研究
    李强
    顾朝林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 45 (03) : 290 - 304+1
  • [3]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across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KUANG WenHui,LIU JiYuan,ZHANG ZengXiang,LU DengSheng,XIANG B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14)
  • [4] 区域尺度城市增长时空动态模型及其在京津唐都市圈应用(英文)
    匡文慧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 (02) : 317 - 330
  • [5]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LIU Jiyuan1, ZHANG Zengxiang2, XU Xinliang1, KUANG Wenhui1, ZHOU Wancun3, ZHANG Shuwen4, LI Rendong5, YAN Changzhen6, YU Dongsheng7, WU Shixin8, JIANG Nan9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3.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 Chengdu 610041, C
  • [6] 城市用地空间信息分类与数字重建——以长春百年城市内部用地变化为例
    匡文慧
    张树文
    刘纪远
    邵全琴
    [J]. 遥感学报, 2010, 14 (02) : 345 - 355
  • [7] 一种可操作的区域尺度地表通量定量遥感二层模型的物理基础[J]. 张仁华,孙晓敏,王伟民,许金萍,朱治林,田静.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 [8] 城市气候学导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周淑贞, 1985
  • [9] Quantifying the heat flux regulation of metropolitan land use/land cover components by coupling remote sensing modeling with in situ measurement
    Kuang, Wenhui
    Dou, Yinyin
    Zhang, Chi
    Chi, Wenfeng
    Liu, Ailin
    Liu, Yue
    Zhang, Renhua
    Liu, Jiyuan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015, 120 (01) : 113 - 130
  • [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gacity expans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Patterns, rates and driving forces[J] . Wenhui Kuang,Wenfeng Chi,Dengsheng Lu,Yinyin Dou.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