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职住平衡度量研究
被引:54
|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欣
[
1
]
黄大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黄大全
[
1
]
赵星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赵星烁
[
2
]
余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余颖
[
3
]
冷炳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冷炳荣
[
3
]
冯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冯雷
[
4
]
机构
: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3]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来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年
/ 52卷
/ 05期
基金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
百度热力图;
职住平衡;
职住关系指数;
城市规划;
重庆;
D O I
:
10.16360/j.cnki.jbnuns.2016.05.015
中图分类号
:
TU984 [城市规划];
学科分类号
: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
为探究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和GIS技术,构建了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的职住关系指数的度量方法,以北京作为对比,来分析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与北京严重职住分离现象不同,重庆都市区的职住关系总体较好,多数组团处于平衡区间,只有部分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就业或者居住集中.
引用
收藏
页码:622 / 627+534 +5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基于功能布局的组团城市职住平衡关系研究[D]. 况群.重庆交通大学. 2013
[12]
重庆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的有机形态研究[D]. 李尹博.重庆大学. 2013
[13]
北京中心城与新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D]. 李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14]
JOBS-HOUSING BALANCING AND REGIONAL MOBILITY
CERVERO,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CERVERO, R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9,
55
(02)
: 136
-
150
[15]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庆艳
徐浩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徐浩澜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8,
(03)
: 7
-
12
[16]
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
孙斌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孙斌栋
潘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潘鑫
宁越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宁越敏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01)
: 77
-
82
[17]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李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李强
李晓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李晓林
[J].
城市问题,
2007,
(07)
: 55
-
59
[18]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宋金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宋金平
王恩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Grand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王恩儒
张文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张文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萍
[J].
地理学报,
2007,
(04)
: 387
-
396
[19]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支付意愿梯度模型的估计
郑思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郑思齐
符育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符育明
刘洪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刘洪玉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1)
: 97
-
104
[20]
巴黎市区地铁网络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李依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李依庆
吴冰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吴冰华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
(04)
: 68
-
73
←
1
2
3
→
共 22 条
[11]
基于功能布局的组团城市职住平衡关系研究[D]. 况群.重庆交通大学. 2013
[12]
重庆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的有机形态研究[D]. 李尹博.重庆大学. 2013
[13]
北京中心城与新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D]. 李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14]
JOBS-HOUSING BALANCING AND REGIONAL MOBILITY
CERVERO,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CERVERO, R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9,
55
(02)
: 136
-
150
[15]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庆艳
徐浩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徐浩澜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8,
(03)
: 7
-
12
[16]
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
孙斌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孙斌栋
潘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潘鑫
宁越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宁越敏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01)
: 77
-
82
[17]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李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李强
李晓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李晓林
[J].
城市问题,
2007,
(07)
: 55
-
59
[18]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宋金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宋金平
王恩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Grand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王恩儒
张文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张文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萍
[J].
地理学报,
2007,
(04)
: 387
-
396
[19]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支付意愿梯度模型的估计
郑思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郑思齐
符育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符育明
刘洪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刘洪玉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1)
: 97
-
104
[20]
巴黎市区地铁网络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李依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李依庆
吴冰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吴冰华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
(04)
: 68
-
73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