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10年陕西潜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32
|
作者
韦振锋
陈思源
黄毅
机构
[1] 广西财经学院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陕西省; 气候变化;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5.08.014
中图分类号
P426.2 [蒸发与蒸散];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19812010年陕西地区16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趋势度以及小波分析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 19812010年潜在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增速约为3.1 mm/a,没有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呈"弱减-强增-减"变化波动。2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存在2 a、5a、8 a、22 a、32 a左右的震荡周期,震荡能量最大是32 a,其次是22 a。在1992年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突变,刚好是震荡能量最大32 a周期上发生波动。3纬度跨度大和地形复杂使得陕西地区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在166.91 367.5 mm之间,其中秦巴山一带潜在蒸散量值偏高,其次是陕北地区,关中平原潜在蒸散量值最低。变化趋势呈南北递减,陕南地区潜在蒸散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关中地区呈增加趋势,陕北地区呈减少趋势。4 HURST指数分布沿东西向递减,其中在0.40.5之间占整个研究区的77.11%,说明大部分地区未来潜在蒸散量变化将与过去变化呈弱的反相持续性变化。5潜在蒸散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和春季变化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其中夏季贡献占主导,其次是春季,贡献最少的是秋季和冬季。6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平均气温的作用最大且呈正影响,其次是相对湿度的影响,但对潜在蒸散量呈负作用。而日照时数和平均气压对潜在蒸散呈弱的正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33 / 10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2000~2010年陕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白建军
    白江涛
    王磊
    [J]. 地理科学, 2014, 34 (07) : 882 - 888
  • [2]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降水的时空变化
    贾文雄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5) : 631 - 644
  • [3] 滹沱河上游山区近50年蒸散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张瑞钢
    莫兴国
    林忠辉
    [J]. 地理科学, 2012, 32 (05) : 628 - 634
  • [4] 三江源区径流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永勇
    张士锋
    翟晓燕
    夏军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1) : 71 - 82
  • [5] 基于GAME-Tibet IOP的青藏高原蒸散研究
    张小磊
    杨梅学
    [J]. 地理科学, 2010, 30 (06) : 929 - 935
  • [6]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潜在蒸散发的不同变化及影响因素
    韩松俊
    胡和平
    杨大文
    刘群昌
    [J].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 39 (08) : 1375 - 1383
  • [7] 专用气候数据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及其应用
    刘志红
    Tim R McVicar
    Van NielT G
    杨勤科
    李锐
    [J]. 气象, 2008, (02) : 92 - 100
  • [8]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
    张方敏
    申双和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 705 - 709
  • [9]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谢贤群
    王菱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5) : 683 - 691
  • [1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ina:1956-2000[J]. GAO Ge1,2, CHEN Deliang1,2, REN Guoyu1, CHEN Yu1, LIAO Yaoming1 (1.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2. Regional Climate Group, Earth Sciences Centre, Gteborg University, Gteborg, Swede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