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

被引:11
作者
王海江 [1 ,2 ,3 ,4 ]
苗长虹 [3 ,4 ]
刘春国 [1 ,2 ]
茹乐峰 [3 ,4 ]
机构
[1]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2]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3]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4]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 外向功能联系; 对外服务能力; 城市流; 城市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地理与对称[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叶大年著, 2000
[12]  
城市地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周一星著, 1995
[13]  
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研究>>课题组编, 1994
[14]   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城市流——基于长江干流30城市外向型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桢业 ;
金银花 .
社会科学研究, 2006, (03) :28-33
[15]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理研究, 2006, (02) :222-232
[1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J].
张虹鸥 ;
叶玉瑶 ;
罗晓云 ;
叶树宁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06) :53-56
[17]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J].
陆玉麒 .
地理学报, 2002, (01) :85-95
[18]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J].
朱英明 ;
于念文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31-33+44
[20]   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J].
阎小培 ;
许学强 .
地理学报, 1999, (04)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