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EI-PM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35
|
作者
李翔翔 [1 ,2 ]
居辉 [1 ,2 ]
刘勤 [1 ,3 ]
李迎春 [1 ,2 ]
秦晓晨 [1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
[2] 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SPEI; 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 干旱趋势; 干旱频率; 黄淮海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黄淮海平原4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黄淮海平原近54年干旱变化趋势、发生频率和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SPEI指数与河南、河北和山东省农业干旱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改用Penman-Monteith蒸散公式后,SPEI干旱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呈整体上升趋势,即趋于湿润;(2)近54年干旱演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20世纪60年代干旱频率最高,而21世纪初(2000—2014)干旱频率整体偏低;(3)黄淮海平原干旱发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遭受的持续性干旱最为严重,平均干旱持续时长约2.6个月,21世纪初下降到1.5个月;(4)河南、河北和山东省的农业干旱面积年际变化表明,干旱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后年均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比2000年之前分别下降了58.0%、44.4%和49.1%;(5)农业干旱面积与SPEI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强度,其中对山东省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相关系数r达到-0.7以上,表明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的SPEI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054 / 206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1961-2013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翔翔
    居辉
    严昌荣
    刘勤
    李迎春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3) : 254 - 262
  • [2] SPEIPM-based research on drought impact on maize y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J]. MING Bo,GUO Yin-qiao,TAO Hong-bin,LIU Guang-zhou,LI Shao-kun,WANG Pu.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04)
  • [3] 1961-2010年中国十大流域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高歌
    许崇育
    [J]. 地理学报, 2015, 70 (03) : 380 - 391
  • [4] 基于两种潜在蒸散发算法的SPEI对中国干湿变化的分析
    刘珂
    姜大膀
    [J]. 大气科学 , 2015, (01) : 23 - 36
  • [5] 基于SPEI的华北地区近50年干旱发生强度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周丹
    张勃
    罗静
    张春玲
    安美玲
    王东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4, 23 (04) : 192 - 202
  • [6] 黄淮海平原典型站点冬小麦生育阶段的干旱特征及气候趋势的影响
    徐建文
    居辉
    刘勤
    李迎春
    [J]. 生态学报, 2014, 34 (10) : 2765 - 2774
  • [7]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中国干旱趋势研究
    李伟光
    易雪
    侯美亭
    陈汇林
    陈珍莉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5) : 643 - 649
  • [8]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马洁华
    刘园
    杨晓光
    王文峰
    薛昌颖
    张晓煜
    [J]. 生态学报, 2010, 30 (14) : 3818 - 3827
  • [9] 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
    刘园
    王颖
    杨晓光
    [J].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 923 - 932
  • [10] Some evidence of drying trend over norther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J]. MA Zhuguo1,2 & FU Congbin1,2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limate-Environment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START Regional Center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