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理论和实证检验

被引:14
作者
李亚冬
宋丽颖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经济增长; 收敛性; 系统GMM;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碳生产率表示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其完美的将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成为研究环境效率的新指标,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首先在碳生产率差异是经济增长差异函数假设的基础上对碳生产率随经济增长收敛而收敛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表明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方面的差异降低是促进内陆省份碳生产率收敛的微观因素。其次将我国30个省份分为内陆省份和沿海省份,实证分析两地区碳生产率随人均经济增长差距变动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碳生产率会随着人均GDP差距的降低呈现收敛状态,两地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差距的降低加速了碳生产率的收敛。最后对加速碳生产率的收敛,提高内陆省份碳生产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J].
杨翔 ;
李小平 ;
周大川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12) :3-20
[2]   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与动态演进 [J].
胡宗义 ;
唐李伟 ;
苏静 .
资源科学, 2015, 37 (01) :142-151
[3]   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 [J].
沈能 ;
王艳 ;
王群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2) :40-47
[4]   中国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收敛机制分析 [J].
张宗益 ;
呙小明 ;
康继军 .
科研管理, 2013, 34 (07) :119-126
[5]   区域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基于收敛及脱钩指数的分析 [J].
张成 ;
蔡万焕 ;
于同申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5) :18-30
[6]   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 [J].
彭文强 ;
赵凯 .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25 (05) :16-22
[7]   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 [J].
周五七 ;
聂鸣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9) :58-70+161
[8]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铁路提速的证据 [J].
周浩 ;
郑筱婷 .
世界经济, 2012, 35 (01) :78-97
[9]   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 [J].
林伯强 ;
黄光晓 .
金融研究, 2011, (12) :35-46
[10]   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 [J].
魏梅 ;
曹明福 ;
江金荣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9) :43-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