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反思——基于库恩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考察

被引:22
作者
郝丹 [1 ,2 ]
郭文革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关键词
知识生产新模式; 科学理论; 库恩; 吉本斯; 模式2;
D O I
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
G301 [科学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社会情境的变革,并催生知识生产新模式。新模式跨越学科和组织边界,挑战了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中心的传统地位。吉本斯等人将当下知识生产中的变革归结为"知识生产新模式(亦即‘模式2’)",并将之前的知识生产模式命名为"模式1"。我国学界普遍将模式2作为科学理论并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少见关于其合理性的深入探讨。但模式2是否是一个科学理论,以及该理论的有效性、新颖性,在西方历来颇受质疑。文章基于库恩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从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五个维度,评述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作为理论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知识生产新模式"更像是一个正在成熟的理论阐述,具备了作为理论的基本框架,但因其理论根基的不足,加之现实变动不居,没能上升为纯粹稳定的理论范畴。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64 +6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下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研究.[D].顾剑秀.南京农业大学.2015, 06
[2]  
企业知识合作机制研究.[D].何景涛.西北大学.2010, 09
[3]  
产业集群内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D].徐盟.山东大学.2009, 05
[4]  
三螺旋创新模式.[M].亨利·埃茨科维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  
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美) 德兰迪;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反思科学.[M].(瑞士) 诺沃特尼; (英) 斯科特; (英) 吉本斯;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7]  
科学社会学.[M].[美]R·K·默顿 著.商务印书馆.2003,
[8]  
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赵鑫.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04
[9]  
转型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其限制.[D].王浩友.吉林大学.2010, 11
[10]   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 [J].
王务均 ;
王洪才 .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 (01)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