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作用下地震损伤斜坡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3
|
作者
邱洪志 [1 ]
崔云 [2 ,3 ]
孔纪名 [2 ,3 ]
机构
[1]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损伤斜坡; 降雨入渗; 斜坡破坏; 机理分析; FLAC3D;
D O I
10.13577/j.jnd.2018.0317
中图分类号
TU45 [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地震导致斜坡岩体产生裂隙,岩体裂隙的存在为不稳定斜坡再次发生灾害提供了条件。降雨渗入到损伤斜坡裂隙中,使斜坡岩体强度降低,进而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根据损伤力学理论,考虑岩体损伤与降雨入渗流的作用,基于FLAC3D自定义损伤本构的二次开发,利用C++开发环境建立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模型。结合都江堰三溪村滑坡的成灾特征,运用开发的损伤本构模型,分析降雨入渗过程中斜坡内孔压场的分布规律及其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初期,斜坡到达完全饱和之前,有效应力变化幅度很大,斜坡内不同岩性岩体交界面位置的孔隙水压力值较大;地形陡峭的浅层岩体最先达到剪切破坏状态,随着降雨入渗时间增加,屈服范围逐渐向斜坡内部扩大,并且在斜坡的后部出现拉伸屈服破坏。降雨入渗强度在降雨前期对斜坡内的有效应力影响较大,当斜坡到达完全饱和之后,对有效应力的影响很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都江堰市五里坡特大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成因
    温铭生
    方志伟
    王阳谷
    [J]. 现代地质, 2015, 29 (02) : 448 - 453
  • [2] 汶川地震前后滑坡分布变化规律——以川北山区为例
    陶舒
    薛东剑
    程滔
    刘倩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5, 24 (01) : 177 - 184
  • [3] 基于FLAC3D平台的边坡非饱和降雨入渗分析
    蒋中明
    熊小虎
    曾铃
    [J]. 岩土力学, 2014, 35 (03) : 855 - 861
  • [4] 汶川地震震后降雨滑坡的类型、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
    裴来政
    周小军
    方华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5) : 113 - 116+121
  • [5] 震后暴雨型岩质滑坡启动机理
    吴永
    何思明
    罗渝
    [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 (01) : 135 - 139
  • [6] 震后裂缝危岩体的失稳机理与诊断方法
    吴永
    何思明
    李新坡
    罗渝
    [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 (05) : 185 - 190
  • [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周荣军
    黄润秋
    雷建成
    何玉林
    黎小刚
    王世元
    叶友清
    刘玉法
    亢川川
    梁明剑
    戈天勇
    何强
    黄伟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11) : 2173 - 2183
  • [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597 - 629
  • [9] 暴雨型滑坡降水入渗机理分析
    刘礼领
    殷坤龙
    [J]. 岩土力学, 2008, (04) : 1061 - 1066
  • [10] 考虑地表径流与地下渗流耦合的斜坡降雨入渗研究
    汤有光
    郭轶锋
    吴宏伟
    张华
    [J]. 岩土力学, 2004, (09) : 1347 -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