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被引:71
|
作者
周荣军 [1 ,2 ]
黄润秋 [2 ]
雷建成 [1 ]
何玉林 [1 ]
黎小刚 [1 ]
王世元 [1 ]
叶友清 [1 ]
刘玉法 [1 ]
亢川川 [1 ]
梁明剑 [1 ]
戈天勇 [1 ]
何强 [1 ]
黄伟 [1 ]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震害; 龙门山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向峨—安县桑枣段也同时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北川—映秀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约220 km,表现为逆冲–右旋走滑运动特征,最大同震位错在6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与先期的研究成果一致;彭县—灌县断裂上的同震地表破裂长约100 km,表现为右旋–逆冲运动特征,最大垂直位错在2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之比为1∶1~1∶3。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及同震位错特征表明,汶川8.0级地震系北川—映秀断裂的逆冲–右旋运动所导致,并同时牵动了彭县—灌县断裂发生同震地表破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震波导致的强地面运动破坏、地震地表破裂带直接撕裂、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滑坡等)摧毁或掩埋建(构)筑物和堰塞湖等。根据地震考察资料并参考InSAR和强震仪记录,勾绘的该次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沿龙门山构造带呈N40°~50°E方向延伸,出现了3个XI度的破坏区,具单侧多点瞬间破裂的典型特征,导致了四川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灾害较正常地震衰减破坏的显著加重。
引用
收藏
页码:2173 / 218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J]. 地震地质, 2007, (03) : 657 - 673
  • [2]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周荣军
    李勇
    Alexander L Densmore
    Michael A Ellis
    何玉林
    王凤林
    黎小刚
    [J]. 矿物岩石, 2006, (02) : 40 - 51
  • [3]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 地质出版社 , 李勇等, 2006
  • [4]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M]. 中国标准出版社 , 胡聿贤主编, 2001
  • [5]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 科学出版社 , 谢毓寿,蔡美彪 主编,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