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和报馆:考察中国报刊历史的视野——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例

被引:25
作者
黄旦 [1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2]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报纸; 报馆; 中国报刊史; 媒介;
D O I
10.19862/j.cnki.xsyk.000064
中图分类号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摘要
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对象,揭示、比较"报纸"和"报馆"两种不同的历史视野,从而认为:戈公振所定义的"报纸",是直接来自专业化类型报纸的启发,他在突出报纸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同时,也使之脱离了历史语境,成为一个先定的标准物品,并以为报刊的历史,就是不断向这样的标准进化的过程。梁启超的"报馆",归属于国家有机体,为之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在这种结构功能的框架中,报刊的历史成为办报者如何担负并完成"有益于国事"的职责的经过。故而要立足人类沟通层面重新理解"去塞求通",并以媒介之"通"为视野,以中介化实践为路径,着眼于媒—介的联结和转化,使报刊史成为报刊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遇、碰撞、改变和构成的关系形态史。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11]  
本雅明论媒介.[M].康在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978-7-5657-2608-8
[12]  
人类沟通的起源.[M].迈克尔·托马塞洛.商务印书馆.2018,
[1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特雷·伊格尔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4]  
社交媒体简史.[M].汤姆·斯丹迪奇.中信出版社.2018,
[15]  
铃与哨.[M].格拉汉姆·哈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6]  
世界报业考察记.[M].戈公振.商务印书馆.2017,
[17]  
悖逆的“幽灵”.[M].詹佳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8]  
都市革命.[M].亨利·列斐伏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9]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20]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