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与犯罪治理——来自盗窃案刑事判决书的证据

被引:18
作者
江鸿泽 [1 ]
梁平汉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盗窃; 犯罪治理; 裁判文书; 文本识别;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22.10.001
中图分类号
D924.35 [侵犯财产罪];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1201 ; 020204 ;
摘要
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治理也产生了影响。本文从犯罪的成本—收益角度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2014~2019年全部盗窃罪一审刑事判决书,通过文本大数据识别,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盗窃犯罪率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则当地盗窃犯罪率显著下降0.579个标准差,基于CLDS微观调查数据的稳健性检验和基于城市与杭州的球面距离的工具变量分析支持这一结果,并且数字金融发展主要减少了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进行盗窃犯罪。而且,我们没有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导致其他犯罪类型数量增加。机制分析显示,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升支付便利性降低了盗窃行为的预期收益,并通过促进市场就业提高了盗窃犯罪的机会成本。基于CLDS微观数据研究表明,居民被盗后信任度、幸福感、安全感水平显著下降,情绪问题加重,医疗开支增加。本文还量化了盗窃犯罪对于受害者家庭支出的影响,显示了数字金融所能产生的意料之外的社会收益。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适应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的社会治理手段和工具,实现包容性增长,从而建设平安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8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21]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J].
张勋 ;
万广华 ;
张佳佳 ;
何宗樾 .
经济研究, 2019, 54 (08) :71-86
[22]   城市社会保障二元结构与犯罪率——基于227个城市数据的经验研究 [J].
章友德 ;
杜建军 ;
徐吟川 .
世界经济文汇, 2019, (01) :84-100
[23]   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 [J].
傅秋子 ;
黄益平 .
金融研究, 2018, (11) :68-84
[2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 [J].
易行健 ;
周利 .
金融研究, 2018, (11) :47-67
[25]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 [J].
黄益平 ;
黄卓 .
经济学(季刊), 2018, 17 (04) :1489-1502
[26]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J].
谢绚丽 ;
沈艳 ;
张皓星 ;
郭峰 .
经济学(季刊), 2018, 17 (04) :1557-1580
[27]   最低工资、流动人口失业与犯罪 [J].
张丹丹 ;
李力行 ;
童晨 .
经济学(季刊), 2018, 17 (03) :1035-1054
[28]   人口流动、居住模式与地区间犯罪率差异 [J].
程建新 ;
刘军强 ;
王军 .
社会学研究, 2016, 31 (03) :218-241+246
[29]   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J].
王馨 .
金融研究, 2015, (09) :128-139
[30]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 [J].
李继尊 .
管理世界, 2015, (07)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