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产的“圈层共振”:基于建国初期读报小组的研究

被引:25
|
作者
周海燕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圈层共振; 意义生产; 读报小组; 宣传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有关宣传体制的研究长期以来很少关注话语在基层如何生产意义,又如何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本文采用文化社会学的路径,通过话语分析、口述史和田野调查,分析了建国之初读报小组运动中的集体阅读行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指出,读报小组通过集体阅读、讨论和写作,形成了"圈层共振"的集体意义生产机制,使民众在脑海中形成一张日常生活的政治意义地图并将其付诸社会实践;这种利用业余时间和非工作空间的新闻集体解读、传播方式,使国家话语波及、并在极大程度上支配了私人的生活世界;从此,通过阅读新闻及时和准确地获得日常生活的政治类型学认知并付诸行动,成为中国民众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 [31]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 新华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编, 1980
  • [32] 李顺达苏联参观记[M]. 人民出版社 , 李顺达报告, 1953
  • [33] 开展读报组工作[M]. 华南人民出版社 , 区颂声编撰, 1952
  • [34] 怎样搞读报组[M]. 劳动出版社 , 沈涯夫等撰,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