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陕西省水资源供求指数和综合干旱指数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26
|作者:

任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王义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畅建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黄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来源:
关键词:
陕西省;
干旱;
水资源供求指数;
综合干旱指标评价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TV213.9 [水利资源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识别区域的干旱时空特征对于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了陕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其一,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基于水资源供水和需水平衡的陕西省社会经济干旱指标(水资源供求指数);其二,结合SPI、PDSI和SPEI的特点,运用模糊综合法建立了综合干旱指数。结果表明: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南北多发生轻微干旱,中部多发生中重度干旱。陕西省干旱在空间上分布差异大,两种方法均表明咸阳、西安、渭南和铜川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在水资源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地区,如商洛与榆林,仅用一种类型的干旱指标无法全面体现实际情况,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差异:综合干旱指数表明榆林干旱较重,但供求指数为轻旱;商洛供水可满足需水,但综合干旱指数为轻旱。气象干旱指数,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或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果更贴近于实际;社会经济干旱指数——水资源供求指数,更适宜用于水资源极其丰富且供水能力强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陕西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及变化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6, 39 (02) : 294 - 300蔡新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气候中心李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气候中心方建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气候中心
- [2] 3S技术支持的干旱空间特征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 2016, (01) : 53 - 57+5许新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谢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周星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不详
- [3]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 (01) : 124 - 128杜华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延军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王鹏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 [4]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9) : 1409 - 1417姚玉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张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王劲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尚军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王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石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韩兰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 [5] 3种干旱指标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应用对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0) : 308 - 315孙智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王治亮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曹雪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林隆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雷延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刘志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延安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6] 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法的渭河流域综合干旱分区研究[J]. 水利学报, 2014, (05) : 574 - 584雷江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黄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王义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刘登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
- [7]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a干旱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4) : 677 - 688周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张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任培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春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杨尚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季定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8] 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对比[J]. 应用气象学报, 2014, (02) : 176 - 184谢五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王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唐为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吴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戴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
- [9] 几种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在陕北地区的对比和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1) : 97 - 102李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沈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市气象局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登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 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
- [10] 海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12) : 198 - 202宗燕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王艳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翟建青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