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解释

被引:135
|
作者
王金杰 [1 ,2 ]
郭树龙 [3 ]
张龙鹏 [4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3]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4]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绩效; 开放式创新;
D O I
10.14116/j.nkes.2018.06.010
中图分类号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本文将宏观互联网环境及微观企业创新纳入考量,验证了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理。理论上看,互联网带来了企业创新资源的组合方式及连接方式的变化,降低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交易与契约成本、代理与治理成本及创新认知差异,从而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这也导致企业创新资源发生跨界重组聚合,形成扁平化的治理方式及"开放、共享和平等"的互联网思维,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框架,改变了企业创新方式。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就创新方式来看,互联网放大了技术人员与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减弱了传统的公司治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遗憾的是,互联网不能显著地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绩效关系。上述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内生性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本文还发现在资金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互联网对企业创新更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等互联网工具,利用互联网实施全面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同时也应构建与之匹配的扁平化治理制度与开放式的企业文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90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11] 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Lyytinen, Kalle
    Yoo, Youngjin
    Boland, Richard J., Jr.
    [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6, 26 (01) : 47 - 75
  • [12]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A SURVEY[J] . Filippo Belloc.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 2012 (5)
  • [13] How open is innovation?
    Dahlander, Linus
    Gann, David M.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 (06) : 699 - 709
  • [14] ICT infrastructure for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enterprise service bus approach[J] . Bendik Bygstad,Hans-Petter Aanby.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 2010 (3)
  • [15] Selective revealing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The case of embedded Linux[J] . Joachim Henkel.Research Policy . 2006 (7)
  • [16] Challenges of open innovation: the paradox of firm investment in open‐source software[J] . Joel West,Scott Gallagher.R&D Management . 2006 (3)
  • [17]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 M O’Sulliva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0
  • [18]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
    黎文靖
    郑曼妮
    [J]. 经济研究, 2016, 51 (04) : 60 - 73
  • [19] 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
    张杰
    高德步
    夏胤磊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1) : 83 - 98
  • [20] 高管团队权力不平等对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卫旭华
    刘咏梅
    岳柳青
    [J]. 南开管理评论, 2015, 18 (03) : 24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