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作为“外人”——一个西南山地民族的认同边界及其纠纷调解过程中的国家角色

被引:13
作者
赵旭东 [1 ]
周恩宇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2]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关键词
山地民族; 纠纷调解; 边界认同; 国家角色; 外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101 ;
摘要
法律的适用有其自身的认同边界,对某一社会进行法律移植时,要么该法律能被普遍接受,若非如此,则面临法律的转型,也意味着将迎来固有文化秩序的原始抵抗。在西南侗人地区,由于受文化秩序和环境因素影响,以国家权威为背景的法律与政府并不能实质性地参与到村落纠纷的调解过程当中,而是被由宗族、姓氏以及"款约"构建起来的层次性认同边界排斥在村民内部生活秩序之外,享受作为"外人"的礼遇。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成为村民处理与国家关系的文化逻辑。同样,从国家在西南山地民族区域的法律实践进程看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根基,国家通过法制进入村民内部以实现全能性管治的努力遭遇村民日常性的抵抗,注定了该区域的法制实践仍将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持续性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问题(上).[N].朱苏力;强世功;.人民法院报.2001,
[2]   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 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 [J].
李晨璐 ;
赵旭东 .
社会, 2012, 32 (05) :179-193
[3]   连续的插曲与插曲的连续——吉登斯对一般功能论关于社会变迁看法的批判 [J].
赵旭东 .
江海学刊, 2012, (04) :54-62
[4]   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 [J].
杨志强 ;
赵旭东 ;
曹端波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02) :1-13+147
[5]   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发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及其转变的理论解释框架 [J].
赵旭东 .
开放时代, 2011, (12) :99-112
[6]   文化秩序中的国家与族群 [J].
关凯 .
文化纵横, 2011, (06) :80-84
[7]   族群互动中的法律多元与纠纷解决 [J].
赵旭东 .
社会科学, 2011, (04) :70-77
[8]   姓氏符号、家谱与宗族的建构逻辑——对黔东南一个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J].
张银锋 ;
张应强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31 (06) :36-42
[9]   非洲世系群与汉人宗族的概念分析——从《努尔人》和《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说起 [J].
马莉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6) :141-144
[10]   贵州置省的历史意义 [J].
史继忠 .
贵州民族研究, 1997, (03)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