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通达性的空间演化及对称性

被引:6
作者
刘承良 [1 ,2 ]
余瑞林 [3 ]
段德忠 [3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3]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通达性; 县域对称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4.03.037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性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性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性,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性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性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性:县域通达性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性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性和一致性,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J].
白永平 ;
陈博文 ;
吴常艳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6) :724-732
[2]   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J].
王振波 ;
徐建刚 ;
朱传耿 ;
祁毅 ;
徐璐 .
地理学报, 2010, 65 (04) :416-426
[3]   汶川地震重灾区交通通达性分析 [J].
杨钟贤 ;
刘邵权 ;
苏春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2) :1166-1172
[4]   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J].
刘承良 ;
余瑞林 ;
熊剑平 ;
曾菊新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88-1498
[5]   对称性与人文地理系统的规律性 [J].
陈彦光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2) :312-320
[6]   中国交通通达度评价:从分县到分省 [J].
封志明 ;
刘东 ;
杨艳昭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19-429
[7]   基于GIS的区域交通通达性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J].
宋勤昌 ;
刘万崧 ;
任酉贵 ;
乔金海 ;
肖扬 ;
许军强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S2) :182-184
[8]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J].
吴威 ;
曹有挥 ;
曹卫东 ;
徐建 ;
王玥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65-1074
[9]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J].
王姣娥 ;
金凤君 .
地理学报, 2005, (03) :371-380
[10]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 [J].
戴特奇 ;
金凤君 ;
王姣娥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2) :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