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流域雨洪“源-汇”景观时空演变

被引:9
|
作者
王志芳
程可欣
机构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城市内涝; 洪涝灾害; 北运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特殊分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热潮涌现,这一强调雨洪弹性的领域却极度缺乏对于宏观水平过程的探究,未能系统理解雨洪过程的转变动态。由此,引入用以分析各类型生态过程及景观格局的重要理论——"源-汇"景观理论,以北运河流域洪涝过程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例,着重强调与探求雨洪过程中"源"景观与"汇"景观的相对性与动态性。研究选取关键的景观因子指标,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测算雨洪径流动力值与地表景观阻力值,从而分析"源-汇"景观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中,作为初始径流"源"的区域集中于蟒山山地以及百望山及阳台山山地,易成为山体径流的源头;在北运河流域范围内,自然排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源"景观类型比例大小排序为:林地>公建用地>道路>工业及设施用地>居住用地>荒地>绿地>农田;在5年一遇的重现期状态下,建设用地雨水消纳能力良好,10年以上重现期下其"源"作用偏强。非建设用地中的林用地在5年一遇重现期下"源"作用已很强,农用地一直有很强的"汇"作用。城市绿地在20年一遇的降雨下已有20%变成"源",其消纳雨水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在北京城区内涝积水点体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征,径流过程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以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扩散。北京城内洪涝灾害的成因多有缘于山体径流,需尽早探寻合理的手段与对策解决高山林地的径流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5922 / 593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 [1] 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
    迟妍妍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丽苹
    [J]. 生态学报, 2018, 38 (23) : 8555 - 8563
  • [2] 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土壤的可蚀性与养分流失特征
    马广玉
    李嘉薇
    方青青
    姜宏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 (08) : 2267 - 2273
  • [3]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俞孔坚
    李迪华
    袁弘
    傅微
    乔青
    王思思
    [J]. 城市规划, 2015, 39 (06) : 26 - 36
  • [4] 阻力赋值对景观连接模拟的影响
    陈春娣
    吴胜军
    Meurk Colin Douglas
    吕明权
    温兆飞
    姜毅
    陈吉龙
    [J]. 生态学报, 2015, 35 (22) : 7367 - 7376
  • [5] 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戴彬,吕建树,战金成,张祖陆,刘洋,周汝佳.环境科学. 2015(02)
  • [6] 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
    俞孔坚
    许涛
    李迪华
    王春连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 (01) : 75 - 83
  • [7]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仇保兴
    [J]. 建设科技, 2015, (01) : 11 - 18
  • [8] 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分析
    李晶
    周自翔
    [J]. 地理学报, 2014, 69 (07) : 933 - 944
  • [9]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黄硕
    郭青海
    [J]. 生态学报, 2014, 34 (12) : 3142 - 3150
  • [10] 基于源汇指数的沈阳热岛效应[J]. 李丽光,许申来,王宏博,赵梓淇,蔡福,武晋雯,陈鹏狮,张玉书.应用生态学报.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