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裁判的社会效果:1983—2012

被引:45
作者
宋亚辉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2] 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政策; 社会效果; 法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2 [法院];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最高人民法院描绘的法治蓝图中,追求裁判的社会效果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司法政策之一。"社会效果"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司法职能转型时期提出的概念,其含义随公共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创造这一弹性概念,旨在构建公共政策的司法转介机制,借此将党和国家的公共政策输送到司法审判过程。贯彻公共政策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职能定位之一,但三十年的政策实践表明,最高法院的政策表达和下级法院的实践方法均亟待规范化。政策话语的严谨表达固然可减少误解,却无法化解裁判方法上的随意性和去法治化风险。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方法论上坚持法律教义与政策资源在司法裁判中的"体""用"格局,确保在法教义体系内进行政策权衡和结果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3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2]   论国家政策作为民法法源 [J].
张红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12) :133-155+207
[3]   零判决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J].
叶肖华 .
政法论坛, 2015, 33 (03) :155-163
[5]   严格依法办事:经由形式正义的实质法治观 [J].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2013, 35 (06) :30-43
[6]   法教义学的应用 [J].
许德风 .
中外法学, 2013, 25 (05) :937-973
[8]   司法的公共理性:超越政治理性与技艺理性 [J].
吴英姿 .
中国法学, 2013, (03) :62-73
[10]   法院推动的司法创新实践及其意涵——以T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为例 [J].
贺欣 .
法学家, 2012, (05) :1-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