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被引:30
|
作者
孙敏 [1 ]
戴建华 [1 ]
袁招洪 [2 ]
陶岚 [1 ]
机构
[1] 上海中心气象台
[2] 上海市气象局
关键词
局地强降水雷暴; 后向传播; 阵风锋; 冷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3 [个例分析]; P412.25 [雷达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47 / 26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一次夜间弓形回波特征分析
    陶岚
    袁招洪
    戴建华
    孙敏
    [J]. 气象学报, 2014, 72 (02) : 220 - 236
  • [2]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陈明轩
    王迎春
    肖现
    高峰
    [J].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 569 - 592
  • [3] 用双多普勒雷达分析华南一次飑线系统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潘玉洁
    赵坤
    潘益农
    王亦平
    [J]. 气象学报, 2012, 70 (04) : 736 - 751
  • [4] 一次强烈雹暴的三维结构和形成机制的单、双多普勒雷达分析
    王俊
    俞小鼎
    邰庆国
    盛日锋
    周黎明
    [J]. 大气科学 , 2011, (02) : 247 - 258
  • [5] 新疆一次强飑线过程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的中尺度风场结构分析
    庄薇
    刘黎平
    薄兆海
    肖艳娇
    [J]. 气象学报, 2010, 68 (02) : 224 - 234
  • [6] 一个长生命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维持机制的研究
    林宗桂
    李耀先
    林开平
    陈翠敏
    卢伟萍
    林墨
    [J]. 气象学报, 2009, 67 (04) : 640 - 651
  • [7]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郑媛媛
    张小玲
    朱红芳
    叶金印
    方翔
    张娇
    张雪晨
    袁松
    施帅红
    [J]. 气象, 2009, 35 (02) : 3 - 7+129
  • [8]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俞小鼎[等]编著, 2006
  • [9] An Analysis of Cold Season Supercell Storms Using the Synthetic Dual-Doppler Technique
    Murphy, Todd A.
    Knupp, Kevin R.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13, 141 (02) : 602 - 624
  • [10] Assessing Errors in Variational Dual-Doppler Wind Syntheses of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Observed by Storm-Scale Mobile Radars
    Potvin, Corey K.
    Wicker, Louis J.
    Shapiro, Alan
    [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2012, 29 (08) : 1009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