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被引:182
作者
程猛
康永久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文化再生产; 高学业成就; 道德化思维; 底层文化资本;
D O I
10.14138/j.1001-4519.2016.04.008309
中图分类号
G640 [高等教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不具备中上阶层所特有的文化资本,因而难以取得高学业成就。现有的研究也大多认为,来自社会底层却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学生,是通过某种方式弥补了自身文化资本的不足。通过对46篇某重点大学大一新生教育自传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底层具有独特形态的文化资本,包括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底层子女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不在于获得了中上阶层的文化资本,而恰恰是充分利用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2]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 [J].
梁晨 ;
李中清 ;
张浩 ;
李兰 ;
阮丹青 ;
康文林 ;
杨善华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1) :98-118+208
[3]   从文化再生产视角解析中国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 [J].
林秀珠 .
教育科学研究, 2009, (02) :14-17
[4]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J].
余秀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02) :18-26+33
[5]  
中国历史精神.[M].钱穆; 著.九州出版社.2011,
[6]  
不平等的童年.[M].(美) 拉鲁;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老子今注今译.[M].[(春秋)老子著];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3,
[8]  
继承人.[M].(法)P.布尔迪约(Pierre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Passeron)著;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
[9]  
人论.[M].[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