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走向多元:《劳动合同法》主体模型的解析与重构

被引:11
作者
邬砚 [1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2]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
关键词
劳动合同; 主体模型; 分类规制; 多元重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52 [劳动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预设了特定的主体模型作为其逻辑前提。我国《劳动合同法》在预设主体模型时,无论是对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均采取单一主体模型,这难免出现因模型的代表性不足导致规则的适用范围过宽,该法确立的诸多制度被基于不同主体的特殊属性被选择性适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劳动合同法》的主体模型进行重构,根据劳动者所处的不同阶层与所属的不同群体、用人单位的不同规模,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类型化区分,进而开展不同的制度设计,即"建立多元主体模型,实施分类规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9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1]  
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德)阿图尔·考夫曼;(德)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12]   建筑领域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的法律分析 [J].
高海荣 ;
许彩云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5 (01) :49-53
[14]   人力资本及其视域下的农民工分析 [J].
胡水清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13 (06) :129-135
[15]   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反思 [J].
姜福东 .
浙江社会科学, 2010, (07) :50-56+126
[16]  
国航飞行员跳槽的根源.[J].刘云;.现代人才.2010, 02
[17]   关于飞行员辞职法律问题的思考 [J].
凌小薇 .
法制与社会, 2009, (27) :75-76
[18]   东星航空破产案19名飞行员每人被索赔300万 [J].
陈煜儒 .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08) :4-4
[20]   用理性双赢实践《劳动合同法》 [J].
程延园 .
工会博览, 2009, (01) :25-27